《文學台灣》80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80期 2011.10.15

〔編後記〕沒有臺灣意識,哪來臺灣文學?◎彭瑞金

   戰後以來的臺灣文學,一直陷在認同的糾葛中無法邁步前進,都不是理未易明,而是政治力的箝制、干擾,特別是在戒嚴統治的威力下,有些不言自明的文學原理,硬是遭到政治政策的扭曲,久而久之,不僅積非成是,而且連大部分從日治時代出發的作家,也被搞得「精神錯亂」了,譬如,他們都是接受日文長大的,他們讀的、作的臺灣文學都是「日文」,可是因為臺灣人普遍有的模糊也是迷糊的漢人思想,誤認用漢文、漢字寫的才是自己的文學,而忘記了文學的本質不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只是文學表達的工具。殊不知,這種漢人與漢字的迷思,就被打著正統、法統漢文化旗幟的戰後國民黨政權、輕易地完成文化「劫」收,將漢文化等同中華文化,中華文化轉成中國文化,將國民黨文化等同中國文化。

  很多年前,我曾經聽到某位文學前輩說,我們恐怕無法否認臺灣文學是中國文學。我問為什麼?他說,因為兩者都是用漢字寫。這恐怕就是後來母語(或稱臺語)書寫沙文主義者的相同迷思。這種唯語言文字決定的文學論,我已多次指出那不是文學論,這裡不想贅述。那位前輩因為無法回應我的提問:難道日治時代長達二十多年的臺灣新文學、所產生的諸多日文作品都不是臺灣文學嗎?後來這位前輩則改以「中國文學也是臺灣文學不可分割的一支流」修正他的臺灣文學定義論述。這裡說中國文學是臺灣文學的一支流,不是口角、口水戰,而是文學的本質論。正如臺灣文學裡,也有一支是日本文學、一支是荷蘭文學、一支是清文學……的情形相同,並不是說所有的中國文學或所有的日本文學……都是臺灣文學的支流。臺灣人沒有集體的精神官能症;有人說,因為張愛玲、胡蘭成的作品在臺灣很有影響力所以他們當然是臺灣作家,純屬個人觀點,正常人論文學一定要有所本。

  臺灣的土地和歷史上,因為確實存在過荷蘭人或用荷蘭文學所寫的東西,就是在臺灣的荷蘭文學,既沒有臺灣文學要沾荷蘭文學的光或依附荷蘭文學的問題,只有單純的事實陳述。在臺灣的日本文學、中國文學亦然,都沒有誰沾誰的光,誰依附誰,誰大誰小的問題。戰後的臺灣文學定義定位所以出現紛爭,完全是執持國策文學和奉中國文學為正朔的迷思,認為中國文學(其實是漢字,不是文學)是臺灣文學的源頭。過去,我一直主張臺灣原住民的神話、傳說,這些口傳文學才是臺灣文學的史源,以及主張荷蘭文學早於漢語文言文學存在,就是在力抗這種偏斜的說法,很多人都知道,文學論述不是比拳頭,是要憑證據講道理,但一碰到大中國的大就昏了頭、失了心,也就是只有中國文學可以一統臺灣文學,臺灣文學不能涵概「中國文學」這個元素?這樣的紛爭,都不是和「事實」相關的爭論,都是文學之外、另有目的的爭執。不過,撇開這裡不講理、無意義、無味的意氣之爭、令人憤怒(因為是死纏爛打),讓人看到的是戰後臺灣教育的偉大成就之一就是,臺灣人已被國民黨辦的教育洗腦得完全喪失思辨事務的能力

  隨著二○一二年大選日的逼近,選戰白熱化中有關「九二共識」的爭論,明顯就是帶領全民的無厘頭言論混戰。儘管民進黨方面和許多社團使盡吃奶的力氣苦逼,國民黨也拿不出有「九二共識」的證據,這還只是「實物」層面的證據,其實老早就可以證明是子虛烏有。此外,「九二共識」的歇後語「一中各表」就自行把謊言拆穿了,既是各說各話的各表,哪來共識?既然「各表」就無「共識」可言。本來只是剩下口腔文化,大概是口腔還會牽動面部的表情,現在只剩下舌根文化了,「各表」就是嚼舌根,可以面不紅、氣不喘,一路白賊到底。認真去思辨國民黨的「一中各表」根本不是「中國」與「臺灣」的各表,而是臺灣國內之各表,一小撮想當「中國之婊」的人想拖著台灣全國的人去當「婊」,國家都不要了,還有什麼可表?

  這讓人想起一九七○年代後期,鄉土風潮湧起時,葉老振聾發瞶的一句話:「作家可以自由地寫出任何他們感興趣及喜愛的事物,但是他們應具有根深蒂固的『臺灣意識』」似乎未卜先知,早早預料到有人在解嚴後利用別人流血、流汗、拚命掙來的自由,大言不慚地高呼他們有不認同的自由。不認同者,不認同臺灣也。那麼,這些不認同提供他們生、提供他們死的臺灣,他們要認同什麼呢?或許他們內心想認同的是,想讓臺灣人不能生、不得活、生不如死的「共匪」,只是不敢大聲說出來而已,而以不認同的「自由」遮羞。

  葉老的意思是作家不可能寫沒有歸屬的文學,臺灣作家的夢土、家園就是臺灣,沒有、缺少這種認同,就不是臺灣作家。住在臺灣,吃喝拉撒在臺灣,而說不認同台灣,就是某地、某國(包括虛擬的國度)流亡在臺灣的作家。沒有這樣的認識,如何稱作臺灣作家?要不要臺灣作家要不要當臺灣人一樣,都只是自己的選擇,何必強求他人或所有的人的「共識」?莫非明知永遠不可能有的「共識」才需要強求、強迫他人予之一般見識。

本期目錄:

封面藝術家

陳芳銘作品名稱/荷花系列(油彩‧畫布60×80cm2010

封面介紹

荷花系列/陳芳銘

隨筆

押寶/錦連

前日本人/許育誠

我的詩物語/李敏勇

手指/真杉靜枝著‧黃玉燕譯

日本近代文壇的「大御所」/陌上桑

心中寶/陳益文

散文

醫生與我/吳木盛

夏日的午餐/楊遠薰

海邊的童年/翠屏

聽那一笛黃金雨/盧千惠

台灣圖騰/莊金國

-陳冠學的石頭記

豐富之旅/鄭春鴻

孤獨老人/凌煙

書序

告別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詩集《走入春雨》自序/莫渝

想起臺灣竟然沒有臺灣文學系的時代-序《臺灣主體的建構─臺灣文學系的誕生》/彭瑞金

車站的臉/錦連

黑猫三重奏/李魁賢

縱火者/岩上

再見等待碰見自由/曾貴海

奇異的表情-給車禍喪夫的友人/陳明台

他不是荷蘭的船醫-致昆布勞(CoenBlaauw)/思理

近作兩首/汪啟疆

裸身像一朵嬌嫩的玫瑰/李秀

浩劫後/楊超然

流浪之鴿/李昌憲

有人教我把握當下/陳銘堯

四十冬後的畢業典禮/張德本

日月潭旅次/林豐明

人生,請坐/陳至興

絲杉樹組詩/洪素麗

冬日的銅像/谷川俊太郎著‧陳明台譯

回憶錄

人生拼圖-李魁賢回憶錄/李魁賢

 

台灣回憶

二戰末期的台灣人醫生/鍾逸人

小說

吳雪玉/鄭清文

蜂巢/馮青

評論

遙寄我們的九○年代-談黃明川的神話三部曲/鄭秉泓

文學閱讀

試解李喬《咒之環》之結/彭瑞金

編後記

沒有臺灣意識,哪來臺灣文學?/彭瑞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