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文學台灣87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87期 2013.7.15

 

編後記
敬賀鍾老獲交大名譽博士
彭瑞金
  本刊顧問鍾肇政先生甫於去年歲暮歡度米壽,文學台灣基金會與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聯合舉辦了十場次的鍾肇政文學到校園的巡迴演講,為鍾老暖壽。今年國立交通大學在客家學院頒贈名譽博士學位給鍾老,肯定他在臺灣文學、文學運動以及社會、文化運動的貢獻和成就。本刊在此敬致賀忱,恭喜鍾老。
  鍾老在發表得獎感言中說,自己只是個在小學教了三十多年書的卑微的小學教師,獲頒名譽博士學位,深感「惶愧」。當然,這是鍾老的謙詞。以鍾老在臺灣文學創作以及文學運動的成就和貢獻,自然不是一個區區「名譽博士學位」就足以表彰。鍾老的感言裡,雖然也輕描淡寫提到他的文學年代的辛苦。認真地說,那何止是辛苦,簡直是苦難。鍾老在獲知交大要頒給他這項殊榮後,一再向我表示他年紀這麼大了,得此殊榮是否過譽?我告訴他說,這些看似倒吃甘蔗的榮銜,不僅是他應得的,還是遲到的正義。他得獎是代表臺灣文學得獎,也代表他同時代的文學和作家受到肯定。
  鍾老經歷的文學創作歷程,正是戰後臺灣文學的發展歷程,那是一個臺灣文學在臺灣被視同不存在的年代,有志臺灣文學的臺灣作家如鍾老,恐怕得有比賽萬提斯的「唐‧吉訶德」的非常心態,才會選擇文學,以及才能在文學的路上走得下去。向風車宣戰的唐‧吉訶德遭世人譏笑,臺灣作家矢志以不存在的臺灣文學作為志業,所受世人的冷眼嘲諷又何止千百倍於唐‧吉訶德?鍾老一輩從戰後初發的臺灣作家面臨的最大困境,不在於這種視同不存在的鄙夷,而在於刻意的歧視和打壓。戰後初期的臺灣,是臺灣文學的冷冬、寒夜。鍾老不僅堅持穿越作為臺灣作者的高牆、困境,他還要鼓舞、領導臺灣所有的有志文學之士,攜手結伴前行。因此,鍾老對臺灣文學的貢獻,不只是創作方面的成就和貢獻,於推展臺灣文學的文學運動,更是深遠地照耀著臺灣文學的道路。鍾老很早就認知到,唯有整體的臺灣文學是壯大的,臺灣作家才有可以立足、伸展的依靠,一旦臺灣文學不存在,任何個人的傑出成就都將徒然。
  授證典禮上,鍾老也提到《臺灣人三部曲》寫作過程裡,因為「政治」因素不能按部就班寫作,以致和預定結構大異其趣的憾事。《臺灣人三部曲》開啟臺灣大河小說的先河,也是鍾老畢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在第一部《沉淪》完成之後,正準備寫第二部《滄溟行》之際,忽有傳聞有關當局以他為臺獨三巨頭之一,與高玉樹、陶百川並列。也許有人會想到,只要自己沒做的事,何必被傳言困擾?那是不知白色恐怖威力者的天真想法。白色恐怖統治時代,只要統治鷹犬找上的對象,早已先編妥劇本,無論什麼冤錯、假案,一定成案。蓋臺灣是封閉世界,國民黨政府關起門來統治,想除掉誰,誰都得束手就擒。
  鍾老聽到傳聞,想到的自救之道就是寫一部作品在國民黨報中央日報副刊連載,以求護身。現在看來或許天真,但卻可以充分想像當時的無助。不論是天真或無助,二十多萬字的《插天山之歌》,就在一個暑假中誕生了,也如願在中央副刊連載,傳聞也沒有成為事實,只是不知道特務們寫好的劇本有沒有撕掉?但因為《插天山之歌》特殊的寫作動機,為了達到在中央副刊連載的目的,整個三部曲的結構被破壞了。雖然三部曲還是可以「陸家」的譜系相銜接,但《沉淪》、包括日後完成的《滄溟行》的厚重沒有了,歷史背景的強烈感覺也沒有了。這三部作品缺少了外觀上的表相連結,只有文學行家才看得出它的內部仍是一以貫之。鍾老一直有重寫三部曲的念頭,但紛至沓來的創作題材和外務,使他未能一償宿願。所以經常提起此事,可見他一直耿耿於懷。
  國民黨政權於五○年代設下的白色恐怖統治,是不必蓋監獄就能把全臺灣人的心關進監牢的「偉大」發明。像鍾老這樣為臺灣文學奮鬥一生的作家,雖然沒有真的進過監獄坐過一天牢,心靈卻遭到囚禁數十年,身體上雖看不到一道有形的疤痕,心靈上則千瘡百孔。披在他身上燦爛耀目的博士袍,能掩蓋這名在臺灣文壇征戰一甲子的臺灣文學老兵心裡的疤痕?我懷疑。

 封面藝術家/劉啟祥
 作品名稱/靜物  油彩裱畫布,45 cm×53 cm, 1990
 圖片提供/曾雅雲
頁題字/白 萩

目錄:
封面介紹 凝止的時光/陳玉純
      |淺談劉啟祥先生的靜物畫
隨  筆 南臺灣舊地名考/愚 庵
      哪裡有台灣文學?/廖瑞銘
      |看當前的台灣文學刊物有感
     悼念郭芝苑老師/羅碧玲
     給青年朋友的一封信/陳益文
     新客觀主義如何客觀/陳銘堯
文獻重刊 《笠詩刊》與新即物主義
      新即物主義/笠詩社
      鄭 明的詩/陳明台
      二十詩鈔/鄭 明
文獻重刊 吳坤煌詩文集選刊
      重讀吳坤煌:思想與行動的歷史考察/陳淑容
      冬之詩集 |飄流曠野的人們/吳坤煌 作‧王敬翔 譯
      旅路雜詠之一部|阿母 /吳坤煌 作‧王敬翔 譯
      旅路雜詠之一部|孤魂/吳坤煌 作‧王敬翔 譯
      烏秋咬球/吳坤煌
   詩  梅雨季節/趙天儀
      石與湖/李魁賢
      大鵬灣/王玉梅
      活著(外二首)/莊柏林
      因為在旅行(三首)/李敏勇
      美麗島嶼臺灣國/洪素麗
      影子的聯想/林豐明
       島嶼紀事/莫 渝
      |予畫家武鎮
      連任的禮物(外一首)/陳明克
      迴想,一九八八/汪啟疆
      童年/紀明宗
       毋舉順風旗的詩人/康 原
      |敬悼前輩陳金連先生
      一張圖片/思 理
      旗津的戰爭與和平/蔡忠修
文學瞭望 巴西,寂靜中的回聲/李敏勇
散  文 「傷心」的成長歲月/翠 屏
      南方紀行之三︱集美學校/佐藤春夫 作‧邱若山 譯
評  論 葉石濤的臺灣文學路/彭瑞金
      葉石濤的府城記事簿/彭瑞金
小  說 廟公豬使/葉宣哲
      蕉/張英 
      V與身體 /李 喬
專  輯  二○一三文學迴鄉南部系列講座
      一個故事到一篇小說/凌 煙
      民間文學在高雄/彭瑞金
      粗俗,還是本土?/鄭秉泓
      一位醫生詩人的時代見證/鄭 明
      二○一三年文學迴鄉南部系列講座/鄭 明
文壇消息 二○一三年巫永福文化基金會三大獎揭曉
編  後  語 敬賀鍾老獲交大名譽博士/彭瑞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