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99期 2016 秋季號

cov_文學台灣_099.jpg

編後記
臺灣文學系話題再起 ◎彭瑞金
據我所知,最近媒體所以再次追逐「臺灣文學系是否將逐一關門?」的話題,是因為中山醫學大學的臺灣語文學系廢系所引發的。中山醫大的臺語系廢系是四年前決定的事,四年前沒有媒體討論這件事,表示整個學界、社會、媒體都默認這件事了,現在所有的討論都是馬後炮。
  從一九九○年代後半,臺灣的文學界及教育界發起倡設臺灣文學相關系所以降的二十年來,全臺也只有北真理、中靜宜、南成功三所大學設有臺灣文學系,其他的都是臺灣語文學系,有的還加上歷史。雖然對外都簡稱「臺文系」,但設立宗旨、教育目標,都未盡相同。碩、博士班雖多「臺文」,但也有不少早已更名,如臺北教育大學、中興、中正,都不再是「臺文所」,臺灣師大設立的時候就不是「臺灣文學研究所」。這些系所退場、更名,嚴格來說都非關臺文,都是為了生計,講得露骨些,就是為了生意。當前辦學,不論公、私立學校,都得面臨大環境帶來的困境。且不問這種困境有多少人禍,現在辦學的人都得面對,就廣義的臺灣文學教育而言,更名或在名字上出奇制勝,並非特效藥,也未必擋得住中央政府過去造下的孽績。
  以整體的臺文或者說有臺灣主體意識而創立的學系來說,冠有臺灣的文學、語言、歷史系,十隻手指都數不滿,只有不足並沒有過剩的問題。不論更名或退場的系所,不是忘了初衷,就是設立之初、只是市場導向,市場風向變了,也就跟著改變。中山醫大當年設立臺語系,雖然有點出人意表,但普遍都給予肯定贊許,相信倡議者也一定曾經提出足夠堂皇莊嚴的設系理念,才能說服董事會及學校當局,而今那個理念消失了嗎?在決定廢掉這一個系的時候,學校、董事會應該向慕名而來的學生(包括畢業系友)、家長、任教的教師,乃至社會大眾,交待清楚、這個理念消失的原因吧!據我所知,學校要廢掉一個系所,教育部除了指示學校、學校就指示要被廢掉的系所,只會層層指示,向學生、系友、家長、社會交待,至於真正決策廢系的原兇呢?只會躲在背後、暗處。
  以中山醫學大學經營者長袖善舞的本事(也是我親眼看見的情形)而言,臺語系賺不賺錢,絕對不是他們設立之初的「理念」考量,何況,中山醫學臺語系決定廢系之際,並沒有招生的問題,那廢系真相又是什麼?臺語系的師生、系友、家長、社會大眾真應該讓那決策者在第一時間出來說清楚、講明白。不禁令人懷疑決定廢系時對師生、社會撒了什麼謊言?遽聞,下學年只有兩位臺語系的教師獲得排課、留任,其他的教師呢?不續聘教師不是要通過教評會評定嗎?即使有御用教評會又要以什麼罪名罪行不續聘這些教師呢?中山醫大破產了嗎?如果沒有?教育部已經沒有呼吸了嗎?否則怎麼可以坐視學校經營者如是草率地廢掉一個系?
  真理大學臺文系是全國首創的臺文系,他們也曾經擴創了臺語系,但後來因生源排擠了臺文系而取消了臺語系,學生、老師都有臺文系的去處,自然沒有愛之如寶、棄之如草的現象發生。據云,真理臺文系曾經有過招生人數不理想,但是學校、董事會支持臺文系,就沒有廢系的問題,也沒有經營成本的計較。臺文系的存廢,在「外來政權」的眼中,自是可有可無,最好沒有。從國民黨政權來臺灣人民供養了五十多年,仍要極力爭取才准申設第一個臺文系,即可知其統治心態,也可能是真理大學(其前身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經過了非常艱辛的申設過程,他們的學校、董事會才知道珍惜得之不易的臺文系。戰後臺灣人經過了五十多年才爭取申設了第一個自己的文學系,中山醫大的臺語系在這個浪頭上不費什麼力氣即佔了這珍稀之學術山頭,說廢就廢,固然是得到的過程太容易了,最主要的恐怕是正合當上的「朕意」。誠如政客們的語言,人民都用選票狠狠地教訓他了,不然還能怎樣?不過,臺灣文學系的歷史癥結還是沒有解開,中山醫大臺語系廢系的新聞爆發之際,新政府的教育部還是沒有呼吸聲,不論是裝睡的人永遠叫不醒,還是真的是一群早已沒有呼吸的人在執政,總之,上任已滿一個月的新政府的教育部長,不知是不懂臺灣教育在結構上的不正義,還是還沒有上任就學會裝睡?
  今天臺灣文學系、臺灣語文學系,甚至所有臺灣相關系所的存廢,是攸關臺灣國家國民養成教育結構的正當、正義與否的根本問題。二十多年前,我們站出來挑戰外來政權習以為常的殖民式的國民文學、語文教育,就是認為我們的國民在養成階段不但讀不到本國人的文學作品,盡是外國人的作品,更荒唐的是敵國人的作家作品。這樣的教學、教材,如何培養自己的國民?臺灣教育結構上的不正當、不正義,何止語言、文學、歷史、地理、文化史、公民訓練課程……何者不是?中山醫大臺語系暴露出來的問題,絕不是一個學校或某一個系所的「經營」問題,我也可以順便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在前朝不是問題,因為前朝的價值觀認為臺灣相關系所不存在才符合他們的「正義」。當年推動臺灣文學或臺灣相關系所的設立,就是希望藉由學院的培養在教育領域的臺灣文學、語言、文化的推手。教育部對中山醫大的事無動於衷,不禁令人憂心,新政府只有蔡英文一人醒著,其他的人都裝睡。

 

本期目錄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期 2016.7.15
封面介紹 山丘/林春源
隨  筆 我的電影經驗/趙天儀
      |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的台灣電影
      月亮是一張瓷臉/洪素麗
     衰老/愚 庵
文學傳記 尋找心靈的長河 /康 原
      |側寫賴和先生的身影
   詩  半島浮游/曾貴海
      曠野上的蘆葦(外一首)/趙天儀
      浮世繪/陳銘堯
      清明節/蔡榮勇
      花/洪中周
      活著/陳明克
      來坐/陳至興
      大武/汪啟疆
      回家/渡 也
      唐氏兒女/何雨彥
      國旗(外一首)/陳秀珍
      生活詠嘆調(上)/廖永來
      DON€ BE SAD/林明理
      在她們口舌的尖端 /李敏勇 譯
      |以色列不同語言的女性詩聲音
      世紀日本傑出現代詩人選 /陳明台 譯
      |吉原幸子詩抄
      譯詩三首/顏雪花 譯
文學越讀 世界的神聖怎麼來?/彭瑞金
      |解讀賀川豐彥《飛越死亡線》
散  文 羅賓森太太與我的緣遇/翠 屏
文學短論 「後設小說」的敘事結構淺說/李 喬
小  說 大樹村的阿左回家了(上)/謝里法
      和服肉身/江文瑜
文學書信 東方白致曹永洋書簡(1994.6.11︱2005.10.9)(上)
專  輯 二○一六年文學迴鄉南部系列講座   國立臺灣文學館 主辦
                             文學台灣基金會 承辦
      看見豐美的歲月/黃旭初
      |漫談「金蕉傳奇」的寫作和吳振瑞的故事
      穿梭天人之際/林培雅
      |台南民間信仰傳說探索
      電影:一段愛與智的旅程/李志薔
      從瓊瑤小說看大眾文學的影像改編/鄭秉泓
評  論 杜國清譯《惡之華》導讀/鄭恆雄
      聆聽在地歌吟:/張信吉
      《雲林縣青少年台灣文學讀本》的主體意識
      日治時期女性職場環境與文學場域/陳怡君
      |以楊千鶴為例
      暮春歸夢杜鵑魂/張 泉
編  後  語 臺灣文學系話題再起/彭瑞金


本刊顧問李喬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