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v_文學台灣_095 文學台灣 第89期 2015 春季號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89期 2014 春季號

編後記
臺文系和中文系的差別 ◎彭瑞金
前日接受學生訪問時,還有人拿臺文系和中文系的差別問題問我,坦白說,我心裡非常不高興。如果外國人這樣問還情有可解,看起來都是漢字寫的居多,但偏偏外國人從來都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大概全世界除了臺灣人之外都會接受到正常的文學教育。正常的文學教育絕對不會把文字技巧  美其名為文字藝術當文學,他們都知道決定文學屬性更重要的是文學的內涵。只有膚淺的民族才會錯把文字技巧當文學。
  臺灣文學有臺灣的人的元素,也有地理環境天候等自然的元素,更重要的是人在這個自然環境裡生活而成就的歷史元素。當有共同歷史記憶的一群人,有意識要去建構屬於他們的文學時,才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文學。臺灣出現有漢字書寫的文學時,不論是十七世紀的漢語文言文學,還是戰後隨接收政權或國民黨政權來臺文人引進的漢語語體文學,絕大多數雖然都「發生」在臺灣, 缺乏「有意識」  缺乏臺灣人在臺灣以及臺灣史的意識去寫作。所以,在臺灣文學形成風潮之後,這些作品習慣主動、被動掛上臺灣文學之名,卻徒然只能勉強算是發生在臺灣的文學勞作而已。由於它缺乏文學最必要的那些元素。
  我對學生發問不豫的原因是,在臺灣寫作的人要不要當「臺灣作家」,是自己選擇的,要當臺灣作家就必需具備臺灣文學元素的認同和遵行,不是用霸佔的。同樣的在選擇讀臺灣文學系或中國文學系之前,就要就這兩種不同的文學屬性做出抉擇。也許從十七世紀中葉傳來臺灣的漢語文言文學或戰後引進的中國文學,並不能代表中國文學,但在臺灣把中國文學當「國家文學」在學習就是嚴重的錯亂,如果沒有先行釐清就貿然將臺文系、中文系當作僅有的兩個平行的選擇,自然沒有什麼選擇的意義。基本常識都欠缺的發問,怎能不令人不豫。
  若以平行比較的觀念看待臺文與中文,正確的比較應指臺灣文學和中國文學的比較,而這樣的比較就如臺灣文學與英國文學、美國文學、日本文學、印度文學、法國文學、德國文學的比較相同。當我們拿臺灣文學和美國文學做比較時,一定是以兩者內在具備的人文、自然和歷史等文學基本元素做比較,而不是要從臺灣文學和美國文學擇一的比較。所以拿臺文系和中文系做比較的,都是二者必擇一的選擇,其實和文學不文學毫無關係,都是個人抉擇,選臺文系、選中文系,也就無從比較了。
  一九三○年,黃石輝提倡鄉土文學時就明白說,頭頂臺灣天、腳踏臺灣地的臺灣人想當臺灣作家,沒有理由不根據臺灣經驗、見聞、現實來創作,也沒有選擇地應為臺灣人而創作。一旦選擇當臺灣作家,作為臺灣文學作家,須具備臺灣文學的元素,是沒有選擇的,它不是認同與否的問題,寫作的人可以選擇當不當臺灣作家,要當臺灣作家就沒有不認同臺灣的理由。一九七七年,葉石濤把這說得一針見血  臺灣文學必須具有堅定的臺灣意識。這不是文學的專制與獨裁,當不當臺灣作家,是可以自由選擇,即使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人,一樣有選擇的自由,葉老的話是針對已做出選擇的人說的。作家不可以要臺灣作家之名而不要臺灣文學之實。葉老的臺灣意識論,既不是口號,也不是抽象的概念;一是繼承臺灣文學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學旗幟,一是堅持寫實主義的傳統。我認為這和黃石輝的說法並無二致,都是屬於務實的臺灣作家論,要當臺灣作家作品就必須具備實質的臺灣文學內涵。類似的問題,大概只有長期連續遭到外來勢力殖民統治的臺灣才會出現,外來殖民統治者,不斷以殖民統治的文化、也包括文學覆蓋臺灣文化及文學的結果,臺灣文學的主體性也就存而不見了。拿中文系和臺文系比,當然表示提問者已失去主體性的自覺,認為兩者之間只是利弊得失相差的選擇,而忘了選擇者自己是誰?
  當然,臺文系、中文系,甚至其他任何文學科系都一樣,作為學術研究的教育機構,它客觀、超然的一面,不認同臺灣的人一樣可以喜歡、閱讀、研究臺灣文學。黃石輝、葉石濤的論述都是針對作家、作品發言的,就讀者、研究者而言,選不選擇臺灣文學,那是另一個層面的選擇。正如臺灣人可以不喜歡臺灣電影、臺灣服飾、臺灣食物一樣,可以不喜歡、不研究、不閱讀臺灣文學。但臺灣人讀臺灣文學是為了讓閱讀有意義,可以讓閱讀與自己的人生、生命產生共鳴。有覺悟、有意識的臺灣文學作家,必然會努力讓自己的作品,貼近臺灣人的生活、歷史和現實,目的就是要讓有共識的閱讀者與之產生共鳴。閱讀文學作品在個人的生命中,未必像飲食、衣著那麼迫切,但閱讀文學所產生的生命共鳴卻是激發生命奮進無可取代的動力。由於臺灣文學必備的臺灣元素,才能讓有自覺的臺灣人有感,進而產生生命之弦的共鳴,所以,臺灣人可以任意選讀世界各地各國的文學,但 必讀臺灣文學的原因就在此。撇開被文字技巧化的中文文學,中國人理應必讀自己的中國文學,作為臺灣人自然理應選擇最直接到達臺灣人心靈深處情感、思想的臺灣文學。

本期目錄:
文學參訪東京、群馬文藝之旅/鄭烱明
封面介紹伊莎貝爾/劉志豪
隨筆
一部生動的個人生命史/趙天儀

隨筆二則/林豐明
1910。故鄉。異鄉/愚庵

佔領/鄭烱明

迴盪於心/周華斌
未來的學徒(外一首)/張德本
落拓/陳銘堯
煮飯花(外一首)/陳明克
台灣俳句─醫院/林梵
致錦連(外一首)/蔡榮勇
夢想一個太陽(外一首)/顏雪花
天佑台灣/張秀民
地球少年/廖永來
夜夢及其他/汪啟疆
秋後/蔡忠修
在她們口舌的尖端/李敏勇─以色列不同語言的女性詩聲音
星野富弘詩三首/楊超然譯
雷恩納‧柯亨詩選/顏雪花譯
散文
憶故人/翠屏

小說土牛溝埔的傳奇時光/牛蹲
情世界─回到未來/李喬
阿勃勒花/洪素麗
貓街/萩原朔太郎著‧陳明台譯
評論
從生活中粹練詩/阮美慧
─鄭烱明詩集《凝視》對現實的追憶與逆反
講座
二○一五文學迴鄉南部系列演講

 詩與歌的火花/鄭烱明─談我的台語歌詞創作經驗
 不只是旅行/鄭秉泓─從電影中的台灣看地誌書寫
 台灣歌謠的文學味/簡上仁
 原鄉與他鄉的書寫/蔡素芬
編後語
臺文系和中文系的差別/彭瑞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