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台灣85期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期 2013.1.15
封面介紹 桃枝/陳雅馨
短  評 詩人的墮落/鄭 明
隨  筆 追尋自由之路,追尋人權價值/李敏勇
      |二○一二年王康陸博士人權獎得獎感言
      森林長老的招魂/曾貴海
      懷念吾友陳少廷/趙天儀
      談女性主義/顏雪花
      姑丈的遺書/愚 庵
      敬賀鍾肇政先生米壽活動紀事/彭瑞金
      送行/周華斌
      |給敬愛的季瑛二姐
書  序  頌‧海島的情歌/梁景峰
      |白萩詩選漢德對照版後記
      招魂、散靈、二○一二/彭瑞金
      |序李喬《散靈堂傳奇》
   詩  臺灣民間傳奇/錦 連
      乾燥花與水碓/李魁賢
      變化(外一首)/陳明台
      銅像/蔡忠修
      詩兩首/楊超然
      沒有形體的風/陳銘堯
      塔瓦溪入海處/陳明克
      樹蔭下的輪椅們/陳至興
      畫家/蔡秀菊
      孤獨也總是在這樣的時刻/小 舫
      湖畔詩抄/思 理
      他和她/顏雪花
      給司馬庫斯/林明理
     思念(外一首)/陳明尹
      歷史傳播/何信翰
      觀荷/李昌憲
散  文 永遠的葉老/ 妙沂
      走錯教室/林豐明
      超級小英迷/楊遠薰
      風城溽暑/吳易叡
      南方紀行之一︱廈門採訪冊/佐藤春夫著 邱若山譯
出土文獻 活屍/賴慶著 盛浩偉譯
評  論 以詩見證白色恐怖/莊金國
小  說 二戰末期的臺灣醫生 /鍾逸人
      V與身體 /李 喬
      蔡繼琨來台灣的兩個條件  《變色年代》之三/謝里法
      追尋/葉宣哲
      我正要拈息開關/瓦歷斯諾幹
      一個春天的故事/綠 野
      變臉/陳益文
      卵葩  ︿有魚居筆記小說之一﹀/劉春城
編  後  語 鍾老米壽、《鍾鐵民全集》出版/彭瑞金
文壇消息 敬悼詩人錦連/張德本



編後語

鍾老米壽、《鍾鐵民全集》出版

彭瑞金

  《文學台灣》顧問鍾肇政先生出生於一九二五年元月,今年八十八歲,俗稱米壽。文學台灣基金會與靜宜大學臺灣研究中心聯合為鍾老舉辦學術演講,為他暖壽。陸續也獲得八所大學及二所高中(交大、聯合、靜宜、中興、成大、屏教大、長榮、真理及左營、林園高中)的支持協辦。分別由陳萬益、鄭秉泓、鍾老及彭瑞金、李瑞騰、張良澤、許素蘭、李喬、藍建春、陳昌明、余昭玟等文友贊助擔任講師,國立臺灣文學館及文學台灣基金會贊助。

  鍾老親自出席在靜宜大學的場次,文學台灣基金會也在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為鍾老舉辦暖壽活動,到場為鍾老祝壽的有唐傳義校長、人社院王振輝院長、日文系邱若山主任、臺文系張靜茹主任,各地文友則有趙天儀、杜國清、林佛兒、張良澤、洪銘水、邱各容,基金會董事葉宣哲、趙見福及靜宜大學臺文系師生一百餘人。

  鍾老從一九五一年開始發表作品,直到二○一二年十月仍有作品繼續,在文學創作上續航六十多年,已為臺灣作家豎立多項紀錄障礙,無論是持續寫作超過六十年,已為臺灣作家豎立多項紀錄障礙,無論是持續寫作超過六十年,開創大河小說寫作,為臺灣文學運動留下超過六百萬字的書簡,以文學人為文化、為族群、為民主上街頭遊行抗議,右手創作、左手翻譯。他累計超過兩千多萬字的文學業績和他為鼓勵同曹、晚生而留下的書簡,想必都是後來者難以逾越的紀錄障礙。有人以「臺灣文學之母」形容鍾老,「母」指的是保姆。他既創造、生產臺灣文學,也呵護、撫育臺灣的文學。臺灣文學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把整體臺灣文學的前途發展看得比個人文學創作重要的,只有鍾老。鍾老個人在文壇上剛剛立定腳跟的一九五○年代,就以整體臺灣文學的發展茲茲唯念,費盡苦心讓僅有個位數的同心作家集合在《文友通訊》,互相切磋、取暖,共商臺灣文學的突圍之道。一九六五年,終戰二十年,他又充分利用個人在文壇的人脈資源為臺灣文學出版兩套書,《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小說部分共收入六十九家作品,新詩部分收入九十七家作品。另有一套「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十本,都是沒有出過作品集的作者的第一本書。這也是鍾老有意藉此平台展示臺灣作家的實力和成就。這兩套選集同時也展現了鍾肇政文學的國際觀,他以小說和詩為文學,和中國以散文為文學大宗的文學觀大相逕庭,可惜後人都不知鍾老苦心。

  後來,他協助吳濁流編《臺灣文藝》,吳老去世後,接辦《臺灣文藝》,提早退休接編民眾日報副刊,都可以說是為了成就臺灣文學犧牲個人文學創作。以保母稱之,應是指他對臺灣文學無盡的愛。這樣的文學長者所豎立的文學典範值得所有的臺灣文學人永世的感念。

  去年(二○一一年)去世的鍾鐵民兄,他的全集今年就能編竣準備出版,也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鍾鐵民出道甚早,一九六二年到臺北唸大學之前就有作品發表,他的第一本作品集《石罅中的小花》就是鍾肇政主編的「臺灣省籍青年叢書」中的一本,而且,他最初發表的作品,多數都未收入他的第一本小說集中,可見他初發階段擁有充沛、旺盛的創作力。其實,他從十歲罹病開始,一直都受到病痛糾纏,一直時好時壞,嚴重的時候,往往兩腿無法走路,休學在家臥病。開始寫作時,正是大病過後不久,展現強旺的創作力時,病痛也常發作,他從小罹患的脊椎結核病尚未獲得手術根除,抱病寫作顯示鍾鐵民有過一段為文學扮演拚命三郎的歲月。

  及至他返鄉擔任旗美高中國文教師後,創作量銳減,長篇小說《雨》及未完成的《家園》不計,迄至去世止,平均一年生產不到一篇、他最擅長的短篇小說,的確有點惜墨如金。不過考量他的健康,以及轉換跑道寫「散文」,參與文學運動、社會運動諸多業外工作,鍾鐵民也是畢生都未離開文學崗位的拚命文學戰士。

  鍾鐵民文學是絕對誠實的文學,他的文學都順著他的生命軌跡走,他寫的一定都是他看過、經歷過、真實體驗的人生真實。而且,從二十出頭歲開始踏出寫作的第一步,他就是寫周邊的人與事,他在美濃鄉間長大,除了北上求學離開家鄉之外,畢業後立即返鄉服務,一輩子都生活在這裡,他的文學風格,使得他的文學創作湊巧而必然地成了家鄉的風土志和人文志。無論於家鄉、於臺灣文學,鍾鐵民文學都是珍稀可寶的文化資產,值得典藏、珍惜。

  《鍾鐵民全集》能在鐵民去世之後,立即獲得整理、出版,以免散佚流失,當然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作家的作品是社會的公共文化財,早做比晚做的好,及時做比年深日久再做好,《鍾鐵民全集》的及時呈現,是鍾鐵民之福,也是台灣文學之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文學台灣 的頭像
    文學台灣

    文學台灣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