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台灣83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83期 2012.10.15

真杉靜枝作品特輯/生之歌
台灣是一尾鯨魚/文學與影像的對話

【編後記】作家的一生─敬悼詩人陳千武 ◎彭瑞金

  曾有臺灣政治界人物辯說:「不要看我一時,要看我的一生」,意謂請大家從他蓋棺時再予定論。撇開政治層面操作的語意,這句話只能拿來自我惕勵,不能做為單一事件責任的遁詞,否則每一個人做錯事了、做了讓別人不能諒解的事,都以此做藉口,做為不必自我省思,甚至不必負責的託詞,等到蓋棺成了定論,受傷、受害的人向誰討取公道?對於事主的一生,又有什麼意義?真正負責任的人生,既不是 蛋裡挑骨頭、錙銖必較,也不應該笑罵由人、凡事只求自我感覺良好就好,有關大是大非,還是要說清楚、講明白,不能妄以蓋棺才定論塘塞,尤其是作家。
  「作家」的名位是內造的、不是外塑的。因為寫了一些「東西」,或出版了,或得獎了,或暢銷了,或得了高額版稅,並不因此就夠資格稱為「作家」,因為作家不是外塑的。寫作是良心事業,寫作是在捍衛人道,守護人類的良知,但作家也是人,不是神,人會犯錯,會一時失察、失誤。凡人皆有七情六欲,作家既是人,也有情欲,就難免越禁、犯法、逾矩越軌。不過,作家所以易於常人者,在於作家有自省的能力,唯有立在作家內心的良知標竿、人道守護的尺碼不縮,才配稱為真正的作家。也就是說,作家絕不能喪失這種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不是徒具自我辯解的、花言巧語的「口才」││各式各樣的推托責任之詞。只要是真正的作家,都不待死後天國的審判,就能不斷地自我審判,當別人怎麼看待作家的一生時,通常是指作家已終止他的創作生命,作家已沒有自我省察、審判的能力了,他是不是「作家」,對於作家本身已經沒有意義,他已經不能透過創作反省自己的文學了。
  作為臺灣作家尤為艱辛,受到的誘惑、脅迫特別多,面對的不確定的年代與不確定的價值,既複雜又多變,即使「誠實面對作為作家的良心良知」這麼簡單的作家信條,也可能要付出失去性命和自由的代價。在臺灣文學史上,「作家」的寫作生命普遍都不長,除了折損於多重多變的文學外在因素之外,也有的是在令人容易迷惑的時代迷航了,無法成為一生一世的作家。戰後才逐漸有比較多的臺灣文學作家有機會穿越文學歷史的長廊,用五十年,甚至六十年的創作歷程去經營他的文學,淬鍊他的作家金身,並不是這一代的臺灣作家特別幸運,而是他們經得起更多的錘鍊、考驗。
  一九一○和一九二○年代出生的作家中,近年來已有巫永福(一九一三│二○○八)、葉石濤(一九二五│二○○八)等文學長途賽跑的好手,相繼離世,一九二二年出生的詩人陳千武,也在四月三十日與世長辭。令人無限感傷的不是老成凋謝,而是文學典範的「流失」。如果不是他們內心擁有一顆無比堅定的臺灣文學靈魂,一定無法在臺灣文學的沙場上爭戰、馳騁超過一甲子的歲月。也許有人不同意用如是肅殺的字眼形容文學的進程,然而,如果能細心思索他們經歷的時代,想想他們的文學是經歷過日治末期的戰爭時代的「皇民化運動」,以及戰後的二二八殘殺,白色恐怖統治的壓制、摧殘之後,仍然傲岸挺立在臺灣這塊土地上,已經足以充分證明他們的文學是堅毅不屈的勇者的文學。所有的「真」文學,都必然是作家生命的沉思,也唯有無比勇毅的文學靈魂,才能經得起超過一甲子的自我省思。真正的文學,不是按季節報到、綻放的花朵,它應該是根著大地的巨木,縱使不能四季長青, 一定是經得起歲歲年年的風雨。
  陳千武的一生,作為時代的詩鼓手,除了拚命打鼓、敲響生命的樂章、留下雋永的詩篇外,最重要的還是,他和他那個時代走過一甲子的臺灣作家同心追求、護持的臺灣文學的存在。我認為陳千武在臺灣詩的發展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作為臺灣詩運動推手的貢獻度,要超過個人詩文學的成就許多,作為《笠》詩刊的創刊發起人之一,那只是大家都看得見的文學運動果實,但如何在戰後荒蕪的大地上,培育臺灣現代詩的種苗,改善不利現代詩存活的土壤,蓄積臺灣現代詩的結社成團的能量,陳千武是先行代的重要墾拓者。如果不是他們在那如戰後廢墟般荒蕪的土地上,耐住寂寞、潛心耕耘播種,即使勉強闢出一角詩的園地,種的恐怕也是外來的詩種。臺灣文學的先行者,的確沒有全面攻城掠地去收復被外來殖民統治文化佔領的失土,只要了解戰後以來臺灣文學處境的實況,從現實夾縫中求生存的臺灣文學侈言革命,根本是痴人說夢。臺灣文學的先行代作者,不論是以退為進、迂迴前進、隱喻暗諷、偽裝反諷……無非都是為臺灣文學保存一線生機。
  引領臺灣現代詩前進的詩人陳千武,和一心要為臺灣文學建構史、論的葉石濤一樣,都曾被沒有讀過聖經約翰福音第八章的文學小孩丟擲石頭。他們都不曾為自己辯解,並不是他們默認這些無知的暴言暴行,而是他們一生篤志去朝向臺灣文學的燈塔前進時,狂風巨浪都在所不懼,又怎會在乎這些石頭?陳、葉二老都是在臺灣文學遭遇一重又一重的狂風巨浪衝擊時,始終如一朝向燈塔搖槳前行的堅定的臺灣文學舵手,他們也許的確有些弱小,但也的確是因為風浪太大,只有在上天體恤他們一生的辛勞,要他們放下手中的槳時,他們才安心的休息,他們活著時,可不曾停歇向臺灣文學邁進的旅程。

 

 

封面介紹 「發」的聯想/李俊賢
散  文 台大哲學系事件的回顧/趙天儀
      關於石頭/林豐明
      藝術象牙塔之外/陳銘堯
      |看陳培澤的雕刻
      子餘,收信平安/思 理
      加餐/謝孟宗
   詩  夏/錦 連
      狼煙/利玉芳
      尋人啟事/紀明宗
      盆栽/李魁賢
      塑化時化/蔡秀菊
      詩二首/顏雪花
      無國籍難民/趙天儀
      吉貝耍‧孝海祭/林明理
      清晨的海洋有我前夜冥想的波濤/張德本
      白鹿/陳明克
      結婚進行曲/陳銘堯
      近作兩首/林 梵
      詩兩首/汪啟疆

特  輯         真杉靜枝作品特輯
      真杉靜枝的《南方紀行》譯序/黃玉燕
      臺灣的女性/真杉靜枝 著‧黃玉燕 譯
      臺灣的變化/真杉靜枝 著‧黃玉燕 譯
      南方的水果/真杉靜枝 著‧黃玉燕 譯
      水 牛/真杉靜枝 著‧黃玉燕 譯
      臺灣印象的一部分/真杉靜枝 著‧黃玉燕 譯
      南方的雨/真杉靜枝 著‧黃玉燕 譯
讀詩筆記 生之歌/葉宣哲
      |探討江自得長詩︿台灣百合﹀的哲學意義
文學越讀 奇思幻想意識漂流/彭瑞金
      |楊‧馬泰爾《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小  說 飛馳在破曉街道/錦 連
      二戰末期的臺灣人醫生 /鍾逸人
      V與身體 /李 喬
書  序 我的小說是這麼寫出來/謝里法
      |《變色的年代》序
      少女不知道,父母親也不知道的少男心事誰人知?/劉春城
      |《不結仔》這本小說的故事
專  輯  二○一二文學迴鄉南部系列(上)
      台灣是一尾鯨魚/王家祥
      從微世代看微創作的熱情/劉亮佐
      我的詩人之旅/李敏勇
      |談創作與閱讀
      文學與影像的對話/鄭秉泓
      |談大眾文學與愛情敘事
文壇消息 悼詩人陳千武先生
編  後  記作家的一生─敬悼詩人陳千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