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_文學台灣_089 文學台灣 Literary Taiwan
第89期 2014 春季號

編後記
向自己挑戰 ◎彭瑞金
敬賀本刊顧問李喬先生榮獲二○一三年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
本刊顧問李喬以《V與身體》獲得二○一三年、獎金百萬元的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創下這個獎項成立以來最高齡的得獎者。李喬的年齡大概不需要保密了,他今年已八十一歲。以這個年齡得這個獎,恐怕將從此設下後人很難跨越的障礙。其實談文學而扯上年齡好像是失焦了,不過談李喬以《V與身體》得年度境內第一大獎,就與年齡大有關係。本屆的頒獎典禮後,我和曾經多次參賽這個獎項的某作家說,「近幾年內,你的作品恐怕很難有得獎的機會」。我的對話對象是一位寫作甚勤、幾乎年年都有長篇作品出現的中年作家。原先,我特意小心說話,不想影響到他對文學的創作熱情,不意,他聽了之後, 猛然點頭同意,或許他和我一樣,都被李喬的得獎深深震撼了。
  《V與身體》得獎的最重要原因,在於作者的勇於挑戰,李喬此作在挑戰讀者、挑戰評審、挑戰文學,也挑戰自己,而且通過挑戰。《V與身體》這部作品分別以「明體」、「楷體」、「隸書」三種不同字體印刷,李喬怕別人搞混,在送來本刊連載之前,就請人以準出版形式打好字、校對過,但刊出後還是有不少讀者抱怨作者搞怪過頭,製造他的閱讀障礙。李喬刻意在表現形式創新,不避忌可能受到的質疑,仍然一意孤行,必定有他堅持的理由,比較皮相的看法是他一生服膺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仿福克納寫一部以三種不同字體印刷的作品一較寫作功力的高下,或許是李喬作為作家在潛意識裡一輩子的暗暗想望。一輩子寫小說都講究形式創新的李喬,相信在《V與身體》的寫作過程裡,也遇到挑戰,就是創新。以一個八十歲的作家,還能有這種勇於自我挑戰,勇於自我創新,正是他能帶給閱讀者的感動與敬佩。坦白說,一個作家在形成自己的文學風格的階段,不斷地重覆自己,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可以說是風格的形式的必要,難的是風格一旦形成,想要金蟬脫殼或上演天蠶再變,又往往時不我與,談何容易。《V與身體》 以高調達成了這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李喬自己說,他七十歲寫《重逢│夢裡的人》、《咒之環》和《V與身體》叫「老人三書」,其實他在《V與身體》之後,又寫《散靈堂傳奇》,後三者又合稱「幽情三部曲」。從老人三書到幽情三部曲,李喬都在挑戰讀者也在自我挑戰。回想起來,李喬自邁入隨心所欲之年,所以玩性更甚於他剛踏入小說創作的青年時代,多少都抱持豁出去寫的心情寫作,已經不再在意閱讀者的感受或好惡,所謂「世評如何不計」只一味逞「一個癡迷老小說人」之快。或許正是這樣,他才可以無所束縛地把一生功夫全無顧忌地展現出來。雖然,李喬自己在《V與身體》的〈後記〉中,有些得意地寫道:「《V與身體》,自許是個人對小說形式與主題的終極挑戰。」想必也是事後得意,慶幸自我挑戰成功。可是也不難看出他的心虛之處,大概自他寫老人三書之後,不斷地以夫子自道的「解說」、「後記」註解自己的作品。深怕自己刻意設下的閱讀障礙,真的成為隔絕讀者的銅牆鐵壁。
  七十歲以後的李喬文學,特別是年近八十才完成的幽情三部曲,把文學搞得這麼複雜、這麼麻煩,實在已不是為了爭風頭、搶風彩的爭妍鬥艷。我常說,像鍾老、鄭清文、李喬寫了一輩子的作家,不再寫一個字,也不會動搖他們在文學史地位的一絲一毫,但他們總是孜孜不倦地寫,一定有他們放心不下的理由,與其站在高處逆風喊話,不如自己乘風飛起。李喬就曾為他的《重逢│夢裡的人》註解說:「《重逢》工作可以追查個人閱讀的線索,那是澈底體會『後設小說』理論之後的『實踐操作』。國內或中國譯著者皆然,理論脈絡,舉例引典都不易貫通理解。個人是讀了土田之則所著《現代文學理論》而有會於心,加上當年書
寫《孤燈》經驗而恍然悟解的。『形式的探索』有時會獲得額外禮物。《重逢》寫作,『提煉』出『文本變異』的概念。當然,它只能埋在小說裡一起腐朽了。」李喬不好意思直白到處被人說爛嘴的「後設小說」,無論理論或創作,都是胡言亂語、狗屁不通,乾脆老帥親征、自己下海演給大家看。諸如此類,臺灣文學的「老人」,不是耐不住寂寞才寫作,是對臺灣文學的未來有殷憂才跳出來。
  在恭賀李喬得獎同時,我們也期待埋藏在作品或作家內心深處的殷憂,也能夠一體被解讀,和我一起與會、和我交談的那位現役作家,想必是和我一樣感受到李喬在本屆得獎的「意義」。文學獎如果是桂冠,只能給得獎者光環,那是個人的,如果文學獎是晨鐘,才能敲響文學。《V與身體》警醒臺灣作家和文學的是,只有不斷創新、突破的作品,才應該贏得臺灣文學的獎賞。要贏得臺灣文學的獎賞,只有不斷地自我挑戰,也要挑戰讀者和挑戰文學,而不是一味的媚俗、討好讀者。
  恭喜李喬做到了比他年輕許多的人未必能做到的自我挑戰,也是做了李喬寫作一生最大膽的突破。八十歲的李喬做了出人意表的文學創舉,並廣獲肯定,為李喬喜,同時也為臺灣文學賀。

 

本期目錄

封面藝術家/許淵富
作品名稱/歇一會兒
德國純棉珍珠面藝術相紙;1965年,版次:10
圖片提供/許淵富
扉頁題字/白萩

文學台灣LITERARYTAIWAN第期2014.1.15
封面介紹影像的尋思─許淵富/陳玉純
隨筆文學夢想的實踐/鄭明
─為籌建「文學台灣館」而寫
大尾佮細尾/趙天儀
懷《千年之深》寫《站立光箭上的詩》/張德本
福兮禍所伏/陳益文
讀者的反應和我的回思/林莊生
一顆小星星/鍾肇政
文學瞭望詩人可以這樣……/李敏勇
─艾杜尼斯(Adonis)的貝魯特圍城日記,1982
鄭清文《丘蟻一族》在日出版/編輯部
關於岡崎郁子的《希望是向日葵台灣留學的日子》/編輯部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韓文版問世/金尚浩
詩無聲的歷史/林梵
監聽/江自得
近作三首/曾貴海
漏網之鞋/林豐明
她,緊閉著嘴/趙天儀
─憶楊雙華
二仁溪中元夜吟/張信吉
在現場/蔡榮勇
捷運/蔡秀菊
美好的時候/陳明克
時間共犯/張德本
溫柔的抗拒是甜蜜的縛擄/顏雪花
故鄉的風(外一首)/廖永來
海的那邊/王玉梅
Intheeyeofthebeholder(外一首)/陳秋白
列支登士敦(外一首)/何雨彥
夕陽捕手(外一首)/紀明宗
彷彿(外一首)/莊柏林
淀川詩行/莫渝
世紀日本傑出現代詩人選/山中散生作‧陳明台譯
歌詞永遠的愛/鄭明
─台語歌謠創作曲集
散文錦連兄:安息/鍾逸人
小說臨床二三事/葉宣哲
二戰末期的臺灣人醫生/鍾逸人
落燕/邱怡青
專題臺灣文學母語書寫突破策略座談會
臺灣母語書寫教學需要迂迴前進策略/彭瑞金
台灣文學母語寫作突破策略/廖瑞銘
「台灣文學母語寫作突破策略」引言/丁鳳珍
臺語文的書寫/藍淑貞
台灣文學母語書寫突破策略/張靜茹
文獻重刊為當前臺灣文學研究開方提藥座談會
臺灣文學研究的擴張與聚焦/彭瑞金
「當前台灣文學議題座談會」發言稿/柳書琴
在破折號之號/江寶釵
─我對當前台灣文學議題的觀察與管見
融合扎實的文本、史料功夫與斷更新的理論視野/藍建春
對當前臺灣文學研究的一些看法/陳淑容
編後語向自己挑戰/彭瑞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文學台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